小宇的“声音地图”:我用三年,听懂他的沉默
一直在写这类文章 就是希望其中的某一篇能够让需要的人看到 希望能多少帮助这类家庭 不管身边有没有这类患者的朋友 多多传递 谢谢各位了!
早了解 早发现 早调整 是最好的预防
第一次带小宇去超市,他突然挣脱我的手,疯了似的冲向货架最底层,抱着一排黄色包装的薯片不肯撒手,喉咙里发出“呜呜”的声音。周围的人投来异样的目光,有家长悄悄把孩子拉远,我蹲下来想安抚他,他却用力捶打自己的胸口,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掉——那时候我才知道,自闭症孩子的“哭闹”,从来都不是“任性”,而是他们找不到办法,向世界表达心里的“不舒服”。
小宇是我表姐的孩子,三岁时被确诊为自闭症。确诊那天,表姐抱着我哭了一整晚:“他明明会叫‘妈妈’的,怎么会……”我看着照片里那个笑起来会露出两颗小虎牙的孩子,心里说不出的难受。从那以后,我每周都会去表姐家,试着陪小宇说话、玩游戏,可大多数时候,他都只是坐在地毯上,反复把积木摆成一条直线,对我的话充耳不闻。
转机发生在一个傍晚。我陪小宇在小区里散步,路过快递站时,电动门“滴”的一声打开,小宇突然停下脚步,眼睛亮晶晶地盯着门,手指还在半空模仿门打开的动作。我灵光一闪,第二天特意带了一个会发出“叮咚”声的门铃玩具来。当我按响门铃,小宇第一次主动凑到我身边,伸手想去碰玩具。我把玩具递给他,他按了一次又一次,脸上露出了确诊后第一个清晰的笑容。
从那以后,我发现小宇对“声音”格外敏感。他能记住小区里每栋楼电梯的不同提示音,能分辨出妈妈做饭时抽油烟机和燃气灶的声音差异,甚至能在嘈杂的环境里,准确找到远处冰淇淋车的音乐声。我开始帮他做一张“声音地图”:把他喜欢的声音录下来,标注上对应的场景——“早上7点,豆浆机的嗡嗡声,是妈妈在做早餐”“下午3点,阳台风铃的叮当声,该去晒晒太阳了”。
有一次,表姐感冒发烧,没像往常一样早起做早餐,小宇突然拿着“声音地图”跑到卧室,指着“豆浆机”的录音键,焦急地看着表姐。表姐瞬间红了眼,她第一次意识到,小宇不是“不懂事”,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,关注着身边的人。慢慢地,小宇开始通过“声音”表达需求:想喝水时,他会去按饮水机的按钮,让水流声提醒我们;想玩积木时,他会摇响装积木的塑料罐。
三年下来,小宇已经能说出简单的词语,虽然句子还不连贯,但他会在我进门时,小声说“姐姐,门铃”——那是他记得,我们的缘分,是从一声“叮咚”开始的。这段陪伴让我明白,自闭症孩子的世界里,从来都不是“一片空白”,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感官,搭建了一个独特的小天地。如果你也在陪伴这样的孩子,希望这些经历能给你一些启发:
1. 抓住他的“特殊兴趣”,做他的“同频伙伴”
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有自己的“执念”,可能是喜欢某种颜色、某个玩具,也可能是对声音、光影格外关注。不要试图“纠正”这种执念,反而可以顺着它走进孩子的世界。就像小宇喜欢声音,我就陪他收集声音、分辨声音,让他知道“你的喜欢,我懂”。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才会慢慢放下戒备,愿意和你分享他的世界。
2. 用“视觉提示”帮他建立秩序,减少焦虑
自闭症孩子大多对“秩序”有强烈的需求,突然的变化很容易让他们恐慌。可以像我给小宇做“声音地图”一样,用图片、卡片或文字,帮他梳理日常流程:比如制作“早晚作息表”,贴上“刷牙”“吃饭”“睡觉”的图片;准备“情绪卡片”,让他在难过或生气时,能指着卡片告诉我们“我不舒服”。清晰的视觉提示,能帮孩子找到“安全感”,也能让沟通更顺畅。
3. 别回避“自闭症”,用平和的态度面对他人眼光
带小宇出门时,我曾经因为别人的议论而感到自卑,甚至刻意避开人群。直到有一次,小宇在公园按响门铃玩具,一个小朋友好奇地过来问“这是什么”,我笑着说“这是小宇喜欢的声音玩具,你想听听吗”。那天,两个孩子一起玩了很久,小宇还主动把玩具递给了小朋友。后来我发现,大多数人的“异样眼光”,其实是“不了解”,当我们坦然介绍孩子的情况,反而能收获更多善意。
4. 给家长多一点“喘息空间”,别让爱变成负担
表姐曾经因为担心小宇,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,头发大把大把地掉。我开始每周帮她带小宇半天,让她能去逛逛街、和朋友聊聊天。照顾自闭症孩子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家长只有先照顾好自己,才有精力去爱孩子。如果身边有这样的家庭,不妨主动说一句“我来帮你看会儿孩子”,有时候,一点点帮助,就能让他们撑得更久。
现在的小宇,会跟着音乐拍手,会把喜欢的薯片分给我吃,虽然他的成长比别的孩子慢一点,但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。我常常想,或许我们不用急着让他“融入”我们的世界,而是可以试着走进他的世界,陪他一起听风的声音、看云的形状。
其实,自闭症孩子就像拥有一本独特的“密码书”,我们不需要强迫他们读懂我们的语言,而是应该耐心学习他们的密码。当我们愿意用他们的方式去沟通,就会发现,那些曾经的“沉默”里,藏着最真诚的表达,那些看似“奇怪”的举动里,满是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