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看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往往伴随严重的的睡眠障碍、易惊、注意力涣散,从咱们中医角度出发往往来自于一个“恐”字。
这个“恐”,不是单指日常的害怕,而是深层次的、源于先天与后天的“肾精”亏虚。肾主骨生髓,通于脑,为“作强之官,伎巧出焉”。孩子的精神、思维、智力、技巧,其根都在肾精的充盈上。
肾精一亏,髓海不足,则脑力发育受限,神识不明,对外界的应对能力就差了,这就表现为孩子精神与心理发展的停滞。
所以孩子的种种表现,都是“恐”伤肾后,阳气不能固摄,心神不能安宁的具体表现。心为君主之官,藏神,需要肾阳的温煦才能神明安定。肾寒则心火孤悬,神不守舍,如何能正常地认知与学习?
因此,真正的干预,不是强行灌输,而是要像温煦的太阳一样,先去驱散他内在的寒凉。扶他的阳气,固他的肾精,精足则髓充,髓充则脑健。
当他内在的阳气足了,心神自然得到稳固,他自体原本被冻结的生机与发育过程,才能在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中,慢慢地重启和复苏。
我之前接诊的一个孩子,俊俊,8岁8个月。
这孩子主要问题是情绪不稳,容易发脾气,大便干。坐在那也安静不下来,多动,胆子却很小,总是害怕,说话重复刻板,不愿意跟别人玩,别人说话他也听不太明白。晚上睡觉一身汗,容易醒。
家长说害怕副作用,所以一直没用西药控制。
我看孩子形体偏瘦,面色发黄,没什么光泽,眼神躲闪,不怎么看人。舌苔是薄白的,舌头颜色偏淡。
跟他说话,他大多重复你的问题,或者答非所问。家长说这孩子挑食得厉害,吃得特别少,吃完还容易肚子胀。
摸他手和脚,都是冰凉的。脉摸起来很细,没什么力气,尤其是左手,感觉更弱。肚子按上去还有点硬。
我们中医诊断属于“童昏”,也就是神机失用。具体辨证是脾虚气弱,痰蒙清窍,伴有心肾不交。
我给他用了健脾启窍方为基础方来加减:炒白术、茯苓、麸炒山药、石菖蒲、远志、醋龟甲、盐益智仁、炒酸枣仁、首乌藤等。
两周以后来复诊,家长挺高兴,说孩子大便顺畅多了,情绪比之前平稳些,晚上惊醒的次数少了。我在原方基础上又加了煅龙骨来安神敛汗,钩藤平肝息风,帮助他宁心定志。
后来又调了三个月,俊俊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,能安坐的时间长了,偶尔还能主动说一两句话,虽然进步慢,但一步步在好转。
这其实就是脾胃功能慢慢恢复,痰浊得化,清窍得通,心神得安,肾精得养的过程。
肾主恐,腰膝以下都归肾管,肾精不足,所以胆小恐惧、手脚冰凉;夜里盗汗、易醒,这是这个孩子阴虚不能敛阳,虚火内扰的表现。
再加上孩子脾虚,所以不想吃饭、腹胀、大便干;气血生化不足,不能上荣于面,所以面色黄、没精神;脾虚生痰,痰蒙蔽心窍,导致神机不明,出现理解差、重复语言、社交障碍等问题。
得从健脾益气、化痰开窍、交通心肾入手。